作为2024(第七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的主要论坛,2024(第二届)航空计算与仿线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中国航空学会计算与仿真分会、嵌入式共性基础软件技术创新中心、机载弹载计算机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大会聚焦航空IT+技术,围绕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基础软件、人工智能、大模型、协同学习、类脑计算等专业方向,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为所有与会嘉宾搭建一个开放、交流、合作的平台,一同推动先进IT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非遗博览园缇沃丽酒店(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2段601号)
李运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计算所副所长,国家级嵌入式共性基础软件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天脉系列操作系统及开发环境研究、研制。
报告摘要:芯粒集成芯片通过半导体制造工艺,按照应用需求将多个特定功能芯粒集成为一个新芯片。集成芯片是芯片设计新范式,一方面,集成芯片摆脱了传统集成电路单纯对工艺提升和新器件的依赖,通过基于基板的多芯粒集成突破单芯片光刻面积极限,实现大尺寸芯片设计,是尺寸微缩、新器件外的算力提升新路径。另一方面,集成芯片的模块化设计、制造方法带来了芯粒级的复用机会,降低面向不同应用的芯片设计复杂度,对于敏捷设计、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起关键作用。本报告将结合在集成大芯片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分析目前集成芯片特别是大芯片发展中主要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介绍芯粒集成芯片目前主要进展,以及在体系结构、芯片设计、EDA、先进集成、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发展的新趋势。
嘉宾介绍:韩银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芯粒集成大芯片设计、工业和星载领域专用智能计算机等。在这些领域共发表了110多篇学术论文,包含多篇ISCA、HPCA、DAC、ICCAD等体系结构和芯片领域顶级会议论文。获得过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中科院优博、计算机学会优博等,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主席(2016-2017),CCF青工委主任,CCF容错专委主任。
报告摘要:超异构计算已成为未来计算系统的发展趋势,并有望引发下一场算力革命。超异构计算是指深度集成性能、结构、特性各异的计算单元(CPU、GPGPU、FPGA、领域专用芯片等),通过统一的异构计算软件栈,具备自适应和动态优化的能力,满足多种的计算需求,并实现全局最优化。其中,研制具有高度自动化与强适应性的“设计—部署—运行”工具链是支撑超异构计算的核心关键技术。本次讲座将分享在超异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以及研制的基于全国产处理器的服务器(CPU+GPGPU+NPU+FPGA)和嵌入式计算平台(CPU+NPU+DSA)。
嘉宾介绍:任鹏举,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面向AI应用的新型计算架构和混合增强智能。2004年、2012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主持包括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2本,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专利30项(含2项美国专利),主导和参与了8款专用芯片的设计和流片(最先进制程5nm),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020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报告摘要:基础通用模型已在语言、视觉和音频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感知、认知和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在智能决策领域,传统的策略学习范式仍然面临着样本效率低和泛化能力差等挑战,难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决策问题。基础智能体作为智能决策范式的变革性转变将有效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本次报告将从基础智能体的问题定义、技术路径、关键研究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三个方面做介绍,探讨强化学习与大模型在面向智能决策任务中的协同演进与融合。
嘉宾介绍:张俊格,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中科院特聘核心岗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是做博弈智能、多智能体系统、决策大模型以及通用AI相关领域研究。张博士近3年以来带领团队研发的兵棋推演AI和德州扑克AI均是业内顶尖水平,2023年获得中国指控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报告摘要:智能无人系统依赖于多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鲁棒的环境感知。团队构建了VisDrone大规模无人机视觉数据平台,包括可见光数据、双光数据及多机协同数据等,覆盖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群体分析和协同感知等任务。基于VisDrone数据平台,团队围绕数据算力受限条件下的低代价学习范式、多机多传感器不同步条件下的协同学习机理以及未知场景和类别条件下的进化学习机制开展研究,未来将主要聚焦无人机具身智能理论与方法,并在军事安防等场景开展应用。
嘉宾介绍:朱鹏飞,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无人系统协同进化,已在IEEE TPAMI和IJCV等CCF A类和IEEE汇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主持科学技术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点项目10余项;构建了大规模无人机视觉开放数据平台VisDrone,包含超过2000万图像/视频帧和2000万目标标注,并在ECCV和ICCV组织五届竞赛和研讨会。
报告摘要:类脑计算是借鉴脑科学原理构建高智能高效率新一代信息处理系统的技术总称。基于脑启发神经动力学的类脑模型和基于众核去中心化计算架构的类脑芯片是类脑计算领域的核心技术,是构建类脑系统并走向实际应用的重要支撑。本次报告将分享课题组在类脑计算模型和芯片方面的创新研究与思考,分析其与机器学习技术相比较的异同特性和潜在优势,并探讨类脑技术在信号处理、机器视觉、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嘉宾介绍:邓磊,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从事类脑计算技术的相关研究超过十年;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PIEEE、JSSC、ICML、ICLR等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包含3篇封面论文、1篇ESI 0.1%热点论文和2篇ESI 1%高被引论文,担任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期刊副主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脑机融合与生物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曾任多个国际会议分论坛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个人曾获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北脑青年学者、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籍35岁以下科学技术创新35人等荣誉,代表性成果曾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Intel中国学术成就奖卓越研究奖等奖项。
报告摘要:针对多种不同的异构架构(FT+MT、类脑芯片、可重构芯片等)的结构特点,设计和构建高效的AI环境,探索融合体系结构和计算特征的优化方法,适应不一样应用场景下AI计算的需求。
嘉宾介绍:全哲,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系统软件、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框架等方向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5项,重大军工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诚邀各界人士齐聚天府之国、携手榕城天路、共品成都美食,共赴一场前沿科技、尖端技术、先进理念、精彩观点深度碰撞交融的科技盛宴。